近乎失传的茶道——煎茶法

100人浏览   2025-01-20 00:18:50

今天我们喝茶,大多数都是冲泡法,而煎茶这个说法,很多人更是没有听说过。但是在唐代,煎茶法却是茶道的主流。

陆羽在《茶经》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饮茶方式的主流,对茶的采摘、制作、饮用进行了细化,其煎茶方法为:炙茶、贮茶、碾茶、罗茶、择水、烹水煎茶(一沸调盐叶,二沸时出一瓢水、环激汤心、量茶末投于汤心,待汤沸如奔涛,育华)、分茶至各茶碗,使沫饽均分。

煎茶法将茶末投入釜中煎熟,再盛入茶碗中细细品饮。煎茶之余,往往投入盐、姜、枣、薄荷、橘皮等物,添助其味。唐代煎茶道是茶道最原始的模样,大概来源于其药用,与清饮之法相比,虽显粗放,却另有一番醇厚风味。

唐代制茶采用蒸青工艺,所制之茶成饼状。《茶经》载其法为:“晴,采之。蒸之,捣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”即利用蒸汽将鲜叶杀青,将茶叶软化后再对其反复揉捻,使之干燥成型,从而能长久保存下去。

在此之前,制茶多用晒青工艺,所制成的茶饼中有浓重的青草味,而蒸青工艺的发展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个问题,更能彰显茶香。煎茶作为绿茶的一种至今仍然保存,属不发酵茶类的一种,在如今的日本茶道中很常见。

诗僧皎然,卢仝为代表的“修行类”茶道流派。通过饮茶得道,而这个道可能是陶潜隐居修行之类的最终目的;或如僧侣苦心修行,破除红尘烦恼、参禅修行的道,或如赵州和尚偈语“吃茶去!”的道等。该茶道类型是以饮茶、品茗作为人的一种感悟方法,是从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灵的多层次感受,有一个从是一个量变的过程。

沏茶、奉茶、品茶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累积,是一个量变的过程,如观赏茶器、茶叶及沏茶的过程,观茶色、嗅闻茶香,品味茶汤,品茗感受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和谐过程,使人返璞归真。饮一碗茶汤,到达涤去昏寐,情思朗爽满天地的境界。第二碗饮罢,清醒神思,仿佛忽然降下了清神静思的飞雨。至此,量变已累积至临界状态。不喝第三碗茶,仍不能到达茶道的境界,饮罢三碗便得茶道。

近乎失传的茶道——煎茶法

虽然煎茶法在中国近乎失传,但是在日本仍然较为盛行,荣西禅师从中国回日本后,煎茶开始盛行起来。在16世纪后期,千利休创立了“抹茶道”。18世纪末,被称为“卖茶翁”的高游外批判了以禅宗武士家族支配的抹茶世界,为煎茶的形式与精神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高游外在81岁高龄时将自己使用的茶道用具全部烧毁扔掉,以致他的煎茶形式未能流传下来。后来,在喜好自由精神、不拘泥于单一形式的文人墨客池大雅、上田秋彦等人推广下,煎茶道开始形成,并出现了多种流派。煎茶道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初期开始流行至今,自由的、享受清香的煎茶道,变得非常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