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山翠芽的前世今生
宁镇扬地区,有点名气的茶,莫过于雨花茶,扬州富春茶社的魁龙珠,及镇江的供为神明的金山翠芽。茶客往往泡上一杯先闻其香、然后抿上一口,茶水在口腔中荡漾几个回合,再悠悠地侧舌细细吞咽,那时口留余香……惬意惬意:天子不喝“金山"茶,百草不敢先开花……神仙也不过如此!

南京雨花茶,自诩为中国十大名茶,说穿了绿茶炒青,与茅山青峰其形态口感相差无几。虽说也是中国的三针叶。优质细嫩针状春茶,耐泡性就一般般了,当然春茶,尤其是明前茶,要的就翠与鲜,耐泡那是秋茶的事,另篇再聊。那么富春茶社的茶,也很出名,早年就有“腰缠十万贯,骑鹤下扬州"的说法,可见一斑是有钱的消遣,但富春茶社有个习惯,也是扬州人的习惯:喜用奇数。扬州三把刀、富春三丁包。再说茶,富春茶社命名为魁龙珠,也是三茶合一,这里也不怨枉人家,“龙珠"是:龙井珠兰与魁针的统称,严格理解归就于配方茶,说穿了与中药铺店家抓药没有两样,都是少许为上,指尖就是秤砣与秤杆据说当年茶客来了,点心也上了,就是没沏茶。客人恼怒,其实店铺茶叶售罄,店小二灵机一动,将三个茶罐的末尾倾其所有,泡了一壶,客人啧啧称赞,问是茶名何名?小二搔头一想各取一字:"魁龙珠"。这故事有点戏说的成分,但富春茶社包括扬州,产茶极少,好像只有仪征存有不多的茶园,这不是产茶问题,是地域与土壤的不驾势,我老家南通,一亩茶园都见不着。扬州人产茶,不代表不品茶,其实他们的茶艺还是很高超的。三茶合一的事实,告诉国人,茶叶也可做配置。往后的日子,茉莉花茶、玫瑰茶、无花果茶桑椹茶比比皆是,甚至有蔬果茶,包括上市公司喜茶,无不如此。但与茶圣人陆羽的归根究底,相差悬殊,我揣摩这些花拳绣腿,活过今天难熬明天,三五年后,难觅踪影。中国茶的历史追朔到炎帝神农氏,文字记载就有西汉王褒《僮约》,"亨茶尽…武阳买茶"的字眼,那是公元元年的事了。当然黄帝内经中有更多茶的记载,但黄帝内经成书何年,学界争议不断。我不是史学家,也没必要弄清楚茶叶的祖宗十八代。老师说俺写文章,经常跑偏!哎,恶习难改呀!
话说镇江的金山翠芽,它的成型在上述三茶之中,年纪最轻的。上世纪,八十年代初期,镇江地区(控制着十个县市),当年领导依据宁镇丘陵山区的的特点,欲培育出富有地方特色又能普惠于民的茶叶品种,经过一番调查研究,先后组织专家对碧螺春、信阳毛尖、西湖龙井、君山银针、黄山毛峰、武夷岩茶、祁门红茶、都匀毛尖、六安瓜片等几十个品种做了双盲测试及口感评分。并结合镇江地区的霜降期、常年降雨水量、日照时间、土壤酸碱度、虫害防治一系列问题作了综合分析,于80年春上由地区多种经营办公室(与后来的多管局类似的政府机构),选定以福鼎白茶为母本,君山银针形体的规划方案。当时组织了有茶农专家领导构成的课题组,经过多年的茶树训化、小试推广,形成了富特色的金山翠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