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碧螺春和铁观音的传说出发,谈一谈中华茶道和皇权、神权的纠葛

388人浏览   2024-04-03 14:30:53



一、碧螺春(又名“吓煞人香”)和康熙皇帝

相传,碧螺春始种于唐朝中叶,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不过,碧螺春之前的名字可没有这么淡雅,甚至还有点吓人。而关于碧螺春这个优美名字的由来,我们民间有着很多的传说,清代文学家王应奎在他的《柳南随笔》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
很久很久以前,在苏州太湖地界有一个漂亮的渔家姑娘名叫碧螺。那时候,所有人家里生火做饭用的都是木柴,所以这个碧螺姑娘就经常会上山砍柴。

淡绿清香,芬芳馥郁的洞庭碧螺春。

有一天,碧螺姑娘又上山砍柴,走到一个名叫洞庭山的半山腰时,碧螺姑娘忽然就闻见一股出奇的清香。她循着这股子香气一直往前走,就见到悬崖边上的石缝里长着几株绿油油的野茶树,风吹过的时候,一股股奇异的香气就随风飘扬。

碧螺天生就是个胆大又好奇的女孩,见到这样的情况,她也一定要弄出个究竟来。于是,天不怕地不怕的碧螺就顺着山势爬上了悬崖,就近去探寻一番那几株野茶树,她越靠近野茶树就越觉得香味浓烈。于是,有些被茶香陶醉的碧螺顺手就采了一些嫩茶叶塞进怀里,谁知道茶叶因为人体的体温伴着,居然更加馥郁芬芳起来。碧螺姑娘连声嚷起了她的口头禅:“吓煞人了!吓煞人了!”随后,她又拔了一棵茶树苗带下了山。

碧螺姑娘把茶树苗带下山后,就将它种在了一口大破缸里。有一天,一阵风十分凑巧地把茶叶吹进了没盖的水壶里,正巧,干活回家的碧螺姑娘甚觉口渴,便抓起水壶就直接喝了起来,一时间,只觉得咽喉清爽、口齿生香,劳累感也很快就消失了。碧螺姑娘觉得很是奇怪,感觉今天的水和其他时候都有很大不一样,好喝不说,还有很多功效。这一疑虑之下,碧螺往水壶里这么一看,瞬间就明白了,原来是茶壶里飘进了几片野茶树叶。满心欢喜的她就更加重视起野茶树来,为了让野茶树有个更好的生长场所,她就把这棵茶树移植到了太湖之中的洞庭山中的一座破庵里。

碧螺春来源于一位美丽的姑娘,更加深了这种茶叶的淡雅。

几年之后,破庵里长出了很多新的茶树,一到春天,破庵四周就香风阵阵,格外清新,引来了周边好多乡邻。善良大方的碧螺姑娘就将茶叶采下来,一户人家送一点,大家喝了之后都纷纷点头称赞,好多人还特意跑过来问碧螺姑娘茶的名字。碧螺姑娘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茶,就想起了自己的那句口头禅,顺口就答道:“这是‘吓煞人香’茶。”从此以后,这种茶就有了一个比较怪诞的名字,“吓煞人香”。

许多许多年以后,应该是到了清朝的康熙皇帝三十八年,这位千古一帝巡游到了太湖之畔,当地官民便用此茶招待天子。康熙一品尝,甚觉此茶入口回甘,齿颊生香,便询问旁边的人这茶的名字,这人一如许多年以前碧螺姑娘回复乡邻的一样,道:“禀陛下,此乃‘吓煞人香’。”康熙皇帝本是个文化大家,一听到这个名字,顿时觉得有点辱没了此茶的品质,不太信达雅,于是便依据当地人介绍的碧螺姑娘的传说,赐予此茶名为“碧螺春”,从此以后,“吓煞人香”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“碧螺春”。

碧螺春是康熙皇帝给取的名字,康熙和孙子乾隆为中国的茶文化贡献了不少力量。


二、铁观音和观音菩萨

铁观音这个名字比起碧螺春来少了份江南水乡的温柔,却多了些粗犷的气息,这种原产于福建安溪的茶叶,素有“茶中之王”的美誉,还有“绿叶镶红边,七泡有余香”的特质。关于铁观音这个名字的由来,民间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。

相传,在清朝乾隆年间,福建安溪的茶农魏荫笃信佛教,每天清晨必定要以清茶一杯供奉于观音神像之前。

有一天,魏荫正在山上采茶,忽然看见一块六尺见方的长条形岩石夹缝里生长着一株茶树,茶叶呈椭圆形,叶子的表面还散发着诱人的光芒,茶叶的边缘镶着一圈红边,是一株以前从未见过的野茶树。

不同于其他茶,铁观音色泽漆黑如铁,茶重于其他品种。

魏荫在愣了一会儿神之后,就小心翼翼地将这一株茶树从岩石缝里取出来,将其移植到了自己家的院子里,十分用心地照料了起来。魏荫本是个优秀的茶农,经过他的照料,这一株野茶树生长发育得极好,很快就长出了新叶,随风吹过的时候,还会散发出一阵阵的清香。

第二年的春天,魏荫赶在雨水多的季节之前将茶叶采摘了下来(铁观音的茶叶可以不管嫩叶还是老叶均可制作),并用他一直以来沿用的制茶方法焙制成茶,再用热水冲泡。这一下,这种茶叶的清香就更加浓郁了,比一般的茶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。

魏荫之前是没见过这种茶叶的,左思右想之下,决定给它取一个好名字。因为魏荫本身就是信佛之人,而且专门供奉观音菩萨,他就觉得这茶树应该就是观音菩萨所赐予,再加上这种茶叶不同凡茶,其色黑如铁,较一般的茶叶还要重一些,因此,魏荫就将这种茶叶取名为“铁观音”。

没有傍上皇权的铁观音最终傍上了观音大士。


三、神权、皇权和茶文化

历览中华十大名茶,甚至你把所有中国名茶都捋一遍,你会发现,几乎每一种名茶的背后都至少站着一位皇帝或者一位神仙,也就是说,无论是号称“天下第一名茶”的西湖龙井,还是“茶中之王”的铁观音,或者是名满天下的碧螺春,它们的背后都有皇帝御赐的身影,或者是神祇赐予的神奇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答案其实也并不复杂,只是这些答案在我个人理解起来,稍微还是有些心酸和伤感。

中国有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,在这两千年的历史当中,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首先都是为皇权服务的,其次它们也向神权表示尊崇。茶叶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,在宋朝时还一度成为了国家战略储备物资,由国家统一掌控交易,用于跟北朝进行茶马交易。因此,茶文化首先是皇权的文化,只有依附了皇权,茶叶这种普通的树叶才有可能登上封建王朝的大雅之堂,成为千百年来大江南北的人们口耳相传的文化。

始皇帝以后,中国的皇权是至高无上的,神权也不能与之相比。

整个中华茶文化的历史,既是茶叶这种东方树叶的神奇发展之旅,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几千年来数以亿万计的茶农们的辛酸史和血泪史。为了生存,这些辛劳的茶农们可能需要夜以继日劳作,遇到朝廷出现贤明的君主和相对清廉的政局,这些茶农们的劳动可能还能为自己获得一点生存的资本,但要遇到任意妄为的皇帝和肆意贪腐的官员,这些茶农们可能就很难维系基本的生活了,基本上一年到头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。这时候,如果能够榜上官僚甚至是皇权,可能还会有点点保障,当然,也不排除可能负担更重,因为一旦被皇权盯上,丑恶的封建旧官僚很可能会借此鱼肉百姓。碧螺春与康熙爷的故事应该就是基于这种情况。

当皇权无法倚靠上的时候,神权就是不二选择了。在封建王朝时代,中国仅次于皇权的,可能就是神权了。毕竟在那样的时代,科学素养甚至文化素养都普遍很低的时候,给自己的茶叶带上点神秘的色彩,茶叶的附带价值就可能出来了。再一个,神仙赐予的东西,也不会有任何人敢说不好,即使有些明白就里的人,他们也会鉴于某种利益的考虑而三缄其口。铁观音与观音菩萨的渊源大概就是这种情况。

中国的皇权不等于神权,而是高于神权的。(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)


四、结语

张养浩在他的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里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言,即: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”在封建王朝那样的时代,也真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至理名言了。

好在的是,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最终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灰飞烟灭了,那个吃人的社会最终也堙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。在新中国这样的新时代里,茶叶就是茶叶,好的品质的茶叶自然也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,茶文化也能以其原本所有的面貌发展,而不需要附加上皇权和神权的影子,这是我们新一代茶人的幸运和幸福。

当然,也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除了皇权和神权能对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施加影响外,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以控制文化原有的面貌,有些我们是可以吸收发扬的,但有的可能需要更多地加以注意了。

封建王朝里,兴亡皆是百姓苦,好在我们现代人已经逃出了那个两千多年的黑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