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井pk碧螺春,你爱哪种style?
春游,大概是自古以来名流墨客们最为热衷的一项活动,皇帝也不例外。乾隆曾春游于西湖狮峰山,册封了十八棵御茶树,成为当今西湖龙井的地标。距离杭州不远处的苏州,有一早春茶名叫“吓杀人香”,据说此茶得到康熙青睐,谓其“清汤碧绿,外形如螺”,遂改名“碧螺春”。
在位一甲子的康熙与乾隆,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清王朝的两种形象,而碧螺春与龙井,似乎也与这两位皇帝的风格有着若干关联。乾隆的碑、匾常见于各大名胜之地,所题的字也充盈于古人画作的留白之间,如同市场上的龙井茶一般,高档如私人会所,接地气如小区超市,都能见到龙井茶的身影。反观洞庭碧螺春就低调许多,这两种茶的年产比例,就像乾隆与康熙的传世字画一样有所差距。
碧螺春产自偏远的东、西洞庭山(东山、西山),距离繁华的苏州市区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,与小桥流水、移步换景的园林似乎显得有些扞格。而西湖则是杭州的名片,也是重点发展的旅游区,西湖龙井与看客们的关系,自是亲近许多。当然,也许碧螺春还有很多“放不下身段”的地方,略为高冷。
明前、头采一定好?
明前、头采是绿茶最为人追捧的卖点,说白了,就是上市要早、要新鲜,要能满足饕客们对“早春滋味”的殷切期待。也因此,“明前”的概念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,俨然成为绿茶上市的必要条件了。近些年更有过之,光是一个“明前”的条件,搜索范围依旧太大,还要加上一个“头采”,才算足够珍贵拿得出手。当然,价格也因之水涨船高。
采摘
殊不知,“明前”必须建立在“品种”和“产地”的基础上才有意义。狮峰群体种是制作西湖龙井的传统品种,萌芽晚,一般在清明节前后才能采摘,且必须要长在狮峰山的范围内,做出来的茶才能凸显其优异的品质。而多数“明前二周”上市的西湖龙井,大多是选育的品种龙井43号,具有萌芽早(早产)、出芽多(高产)等抢占明前市场的优势,现在西湖产区的茶种绝大多数是龙井43号。
碧螺春也是一样的情况,当地的茶农习惯将茶树依萌芽早晚分“早茶”、“晚茶”两大类。顾名思义,早茶是后期选育的品种,三月中旬即可采摘,价格高昂,主打明前市场。而晚茶则是当地的原生品种,一般要接近清明节才能采摘,滋味较早茶品种浓厚许多。
东山
东山、西山紧邻太湖,受到太湖水汽的影响很大。一般来说,茶山坡地临湖的一面茶树萌芽较早,但承受的水汽太过充足,反观背湖的茶园因山势阻挡了大部分的水汽,部份随风越过山头的水汽漫成水雾,恰巧形成一层“柔光罩”,为茶树提供了合适的散射光生长环境。因此,临湖一面的茶虽然上市时间早,品质却不如背湖面的来得好。“越早越好”这一说法,放诸洞庭碧螺春似乎尚待商榷。
如果硬生生地把茶与其相应的背景剥离,仅仅强调一个“明前”的概念,又有多少意趣呢?
“茶设”太高,容易崩塌
这年头,经营人设或者贩卖人设似乎成为一种新兴的推广模式,卖货之前总要先确立供货的是好人,或者要求至少有着科学家一般孜孜不倦、坚忍不拔,甚至一路打怪升级的人物设定,人设确立了,才好说服人掏钱消费。然而,看看最近如吴秀波、翟天临等几个人设崩塌的案例,不难看出“人设”经营的某些隐患——人设越高、悬崖越深。
诚所谓人有人设,茶也有茶设。茶设越高,支点越小,维持起来也就越困难,且不易带动同品类的中低端产品。洞庭碧螺春的“茶设”算是比较高的了:首先,碧螺春的香气设定是“花果香”。花果香属于相对具象的香,人们对花、果的共识度高,相类似的香气容易分辨,有或没有,喝的人自有论断,不易引导与辩说。相反,武夷岩茶之“岩骨花香”、铁观音的“兰花香”、六堡茶的“槟榔香”等,可能囿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或感受力,未必能精准解读,而这种模糊地带,往往也是商机所在。
果树与茶树套种的碧螺春茶园
那么,龙井呢?多数龙井的典型香如豆香、栗香也是可以被清晰界定的。然而,炒豆香或板栗香却是来自于工艺,不论茶青原料如何,只要遵循这套工艺制作,杀青和辉锅的锅温偏高一些,几乎都能做出这类香气。换句话说,炒豆香、板栗香的“茶设”更加亲民,它不仅限于最核心的西湖产区,而是浙江龙井、甚至说是龙井茶共通的茶设,门槛不高,容易达到,也容易维持。
反观洞庭碧螺春的花果香,必须满足茶园位置、花果套种的茶园环境、茶树品种、采摘时间、采摘天气和制作工艺等条件才会出现,而有清晰花果香的碧螺春,大多属难得的精品等级了。碧螺春的“茶设”太高也太过具体,把饕客的胃口勾上了天,一旦没了花果香、或者花果香的清晰度不足,便容易如同线上这么多“好男人”的人设一般,转瞬即塌。
上投改中投,落水沉不再?
“上投法”是先在杯内注水、后投茶的泡茶手法。核心产区的碧螺春采用上投法冲泡,茶叶有“落水沉”的现象,沉水的速度反映了茶叶的身骨重实度。虽不能以此判定茶叶是否来自洞庭山,却让许多低等级的外山茶漏了陷,而后者恰恰是穿着“洞庭碧螺春”的外衣在市场上走的大多数。当然,“落水沉”也是一项碧螺春的“茶设”,门槛不够低。
落水沉
仔细推敲碧螺春采用上投法冲泡的道理,除了体现其落水沉的身骨之外,还有“晾水降温”的作用。碧螺春采摘细嫩,首冲如果水温太高,容易把茶烫熟影响口感,如果冲泡时徐徐图之,待茶叶舒展之后再升温冲泡,反而能感受更有层次的味觉体验。
或许是碧螺春的林子开始大了,什么鸟都来了,许多茶艺的培训开始修改碧螺春的冲泡方法,将上投法改成了中投法,原因很简单——有的“洞庭碧螺春”漂在水面上,落水后下沉缓慢、甚至久久不沉,用中投法先倒水、再投茶、再倒水的方式,可以通过第二次倒水,帮助茶叶吸水下沉。这固然起到调降碧螺春茶设的作用,让更多的碧螺春能囊括到及格线之内,以拉抬整体产业的发展。当然,也可能是我们所不愿意面对的:出现猫腻了。
东山、西山,难敌四川?
严谨意义上的洞庭碧螺春产量稀少,那么市场上满街跑的又是哪来的茶呢?
四川产的碧螺春价格低廉,形貌与本地茶相似,若非火眼金睛,在不开汤对比的情况下,还真难以分出李鬼李逵。许多外地客商相中了其中商机,如同外地螃蟹在阳澄湖泡澡的操作一般,在东、西山直接做起川产碧螺春的买卖,据说薄利多销,营收还相当可观,下单客户不乏知名茶企。这也难怪每年茶季前往茶区旅行的朋友,总能不约而同地高价买到外地茶了。
纯手工制茶
正宗的洞庭碧螺春,从采摘、捡剔到炒制成茶,皆为纯手工完成,非机器所能替代。而苏州紧邻上海,经济富裕,居民的生活普遍精致细腻,追求一种细致的美感,这也反应到碧螺春茶的生产过程中来。一般来说,东山茶的产量小、做工精细,茶叶内含物质丰厚,价格较西山为高;而西山茶则香气高扬,尽管其工艺相对粗放、茶质较东山茶淡薄,但产量大、利润空间也大,除了外地碧螺春外,近年来西山茶也为多数客商所吹捧,声势大涨。
为什么选择东山?
茶品质之外,也考量生产型态。西山的生产方式多比较“现代”,以煤气锅取代传统的柴火锅制茶。传统的柴火锅制茶,所投入的人力、物力资源较多,架锅的大灶一般是两组一套八口锅,八名炒茶师傅就得配一位火夫。这种灶台的设计,每两口锅之间开一传声洞,火夫隔着灶墙、从洞口听取炒茶师傅的指示,迅速加柴、退柴,满足炒茶师傅对锅温的要求。可想而知,制茶旺季喊火声此起彼落的画面,是十分热闹的。
如果是新式的煤气锅,则可以避免炒茶、烧火双方默契不足的问题,温度高低由炒茶师傅自行控制,看起来科学许多。然而,有老师傅认为煤气锅的锅温不似柴火锅稳定,常有大火温度骤升、小火温度骤降且热点不均匀等问题,做出来的茶品质不如柴锅好。
铁锅制茶
柴锅制茶,所考验的不只是一个制茶团队的体力、默契与协作能力,还要有相应的生产管理支持,才能保证品质。去年负责碧螺春产品的同事就发现部分茶有轻微“窜烟”的问题,供应商也坦承:去年的天气气温骤升,茶芽暴长,茶厂的炒茶师傅忙不过来,火夫也熬夜工作,可能因为太疲劳才出现失误。今年他们打算将传统的柴火锅换成新式的煤气锅或电锅,克服烧柴火产生的问题。
问题来了,洞庭碧螺春的高茶设、高身价,不就是采摘细嫩,经一口口的柴火锅,从武火杀青到文火做型,在从容的环境下细细雕琢而成的精品茶吗?这也正是东山产区小而美、小而精的优势所在,即便要价高一些,依旧备受资深饕客的青睐。为了保证品质而弃了柴锅,是否顾此失彼?
于一款茶而言,相对更高的茶设是喜是悲,不能简单下断言。从整体产业的发展来看,碧螺春的“花果香”、“落水沉”诚然不如龙井的“豆香”、“糙米黄”来得经济效益好;然而,于广大喝茶人而言,“花果香”、“落水沉”这样直接对应高端产品,又具象直白的茶设,着实提供了便捷的品茶门径。即使喝茶人未能亲临产地、不能监工把控,却仍可以快速做出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