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名茶之信阳毛尖茶介绍

135人浏览   2023-05-12 06:30:20

中国,乃茶的故乡。自神农至今,中国已发展出绿茶、黄茶、黑茶、白茶、乌龙茶、红茶六大茶类,中国的茶艺、茶道、茶文化更是享誉世界。

在六大茶类中,绿茶的历史最为久远。在历次中国十大名茶的评选里,入选的绿茶往往占半数之多。而信阳毛尖,次次皆榜上有名,尤受人喜爱。

千年历史

信阳,素有“江南北国,北国江南”之美誉。这里地势高峻、群山叠嶂,河渠纵横、山水相依。

得益于优渥的自然条件,信阳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。有人称其上溯神农,闻于周公,盛名大唐,兴于两宋,胜在明清,扬名当下。

1987年,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出茶叶,据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。

唐朝,中国茶叶迈进兴盛时期。此时,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,所生产的茶叶品质上乘,可用于贡品。茶圣陆羽编写的《茶经》曾有载:“淮南茶,光州上。”光州,便在信阳一带。

至宋代,全国出现十三个买卖茶场,称十三场。信阳的光州、子安、商城分别在列。时有苏东坡品遍名茶后,不禁挥毫赞之:“淮南茶信阳第一。”

清朝后,信阳茶业的发展更为蓬勃,初步形成了6个产茶县。清末,产于信阳的茶叶被当地人首称为“毛尖”。

20世纪初期,信阳茶区的生产加工技术得到快速提升。1913年,信阳产出优质的本山毛尖茶,故而此地所制的茶叶被正式命名为“信阳毛尖”。

如今,信阳毛尖的主要产区在“五云两潭一寨”,即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、集云山、云雾山、天云山、连云山、黑龙潭、白龙潭和何家寨。

色翠形美

信阳毛尖以“色翠、香郁、味醇、形美”的独特个性而名扬天下。那独有的“香而清、淡又远”的风格,更使它在众多香茶中脱颖而出。

取一捧信阳毛尖,自然便能知晓它的魅力所在。

察其色,鲜润、干净,优质品多呈嫩绿、翠绿色;闻其味,香气馥郁持久,清新又怡人;观其形,外表匀整、有光泽,细圆紧直、白毫明显。

冲泡后的信阳毛尖,清香之气扑鼻而来。溶于水的茶芽呈饱满之态,茶水的汤色明净清澈,略显淡黄绿色。入口的滋味醇厚鲜爽,先是微苦,后有回甘甜。即便经过四五次的浸泡,信阳毛尖茶仍能保持长久的香味,实乃难得。

根据鲜叶采摘期的标准和信阳毛尖的生长季节,当地人将其划分为春茶、夏茶和秋茶。

信阳毛尖中的优质品多是春季采制,有明前茶、雨前茶和春尾茶之分。其中,清明前采制的茶叶是优品里的极品,由春天刚冒的嫩芽制作,柔嫩的叶质,喝着有淡淡的香味;谷雨前采制的信阳毛尖,外形仅次于明前茶,味道稍有加重;春尾茶条形虽比不上明前茶和雨前茶,但耐泡好喝,当地人常饮较实惠的春尾茶。

精诚工艺

1915年,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,信阳毛尖一举成名,荣获金奖;1990年,信阳毛尖参加国家评比,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;2017年,信阳毛尖以59.91亿元位居中国茶叶区域“品牌价值榜单”第二名……

信阳毛尖能够年年获奖、载誉甚多,除了自身地理位置的先天优势、茶区所培育茶叶的基本品质外,还离不开它精细的制作工艺。

据载,信阳毛尖最初制茶采用的是“瓜片”茶的炒制方法,即依次用生锅和熟锅进行炒制,炒茶工具采用简单的帚把。生锅炒制时,工匠双手各持一把帚把,挑着炒。入熟锅时,再换大帚把代替揉捻。

后来信阳茶商学习各地炒茶技术,在“瓜片”炒制法的基础上,将“龙井”的抓条、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,以往生锅用小帚把炒制改为生、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,这才渐渐形成信阳毛尖独特的制作方法。

随着机械设备的逐渐普及,如今的信阳毛尖早已步入了现代化工艺发展的时代。通过采摘、筛分、摊放、杀青、揉捻、解块、理条、初烘、摊凉、复烘等诸多工序,细圆匀整、色香形美的信阳毛尖更为人瞩目。

正是在代代茶农的传承与发展下,信阳毛尖走出了国门、走向了世界舞台,成为一枚响当当的绿茶品牌。

青山绿水之间,方得信阳毛尖。闲时品一杯地道的信阳毛尖茶,彷如身置自然之境,好生惬意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