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解读诞生百年的普洱茶砖
普洱砖茶是普洱茶紧压茶中的一种。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清·光绪年间,和饼、沱并称为普洱茶三大形态的紧压茶。历史上的一砖大概在458克左右(一市斤左右);也有实行十六两制(一斤)的,约为600克;还有实行357克的。旧时也称这些砖茶为“大砖茶”,压制时,毛茶量在一斤一两左右,压制为长方形,少数有内飞(知名老茶号才有),多为型茶,边销茶、藏销、外销,量大而畅销,但无完整的茶叶信息。
因饼茶和沱茶受当时清政府的重视,以及普洱茶老茶号的极度发展,推动了砖、饼、沱、团茶的快速发展。但砖茶作为经济产品,是与饼、沱同等价值的普洱茶,外销(茶叶对外贸易)和边销的量大,是茶号商家的一大支柱,但它大多是流转于商家之间。在“重农抑商”和“士农工商”的传统思想下,作为极具经济的砖茶很难大量入上层社会,自然砖茶相对来说就不太受待见,辗转在茶商和商家;茶商与老百姓;商人与老百姓之间;加之没有像饼、沱茶太过严格的规格,受政府辖管,编撰造册,加上社会动荡、生产的间断,导致砖茶遗留的信息少之又少,因此,正规文献记载的史料也就不多。
此外,雍正年间,清政府设立普洱府专门控制茶叶生产,因此产生了云南贡茶,云南的普洱茶在中央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管辖下,初具规模,也由此走向了一个辉煌的时代,为清末年间各大老茶号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比如:同庆号、宋聘号、福元昌、同兴号、车顺号,以及后来的同昌号,敬昌号等。然而,普洱茶在“名重京师”的声誉和经济形势发展之下,各老茶庄老茶号的生产普洱茶,大多以饼茶为重。
这就导致了,砖茶虽有,却不是上层主流产品。因为不管是政府方面,还是社会经济方面皆以饼、沱为重。使得原本可以共同发展的砖茶,在诸多因素之下,产量和销量远远不如其余两者,更重要的是,在清末年间,社会频发的战乱,使得一些老茶庄不断迁移,砖茶实物,还是文献史料,几乎很少有遗留下来的。
中茶7581
直到解放后,为了应对出口,除了饼茶(尤其是印级茶,七子饼茶)的快速发展,也带动了砖茶的发展,此时生产出来的砖茶多为边销茶,也就称之为“边销砖”。而到70年代中期,尤其是熟茶的研制成功,才极大的推动了砖茶的发展。其知名的品牌和产品有:始创于1926年可以兴的“可以兴”茶砖,中茶的7581熟茶砖、92方砖,作为现代普洱茶中极具代表性的砖茶产品,都是在砖茶中极负盛名的。
可以兴砖
到九十年代一些新品牌的诞生,砖茶又大量出现了生砖和熟砖共同发展的态势。特别是熟茶工艺的不断成熟,使得新品牌在这方面也有了新的探索和发展,砖茶产量有了很大提升。不过这时期的熟砖,除传统知名茶厂生茶的工艺十分成熟之外,其余生产的熟砖,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。其最明显的现象便是“发酵不完全”,这在当时对于砖茶的销量来说是很受影响的。
这是为什么呢?“发酵不完全”,虽经过渥堆发酵,具备熟茶的特质,但是相对于成熟度较高的熟茶来说,其在汤色和口感上,还是有很大差距的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市场和销量。
而上个世纪90年代,到至如今二十多年过去,从当年存放的砖茶中同时拿生砖和熟砖来比较,你会发现,如果不是外包装上有生熟的区别信息外,你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外观上判断出哪个是生砖,哪个是熟砖来,只有冲泡品饮后才能判断。因为,二十多年的生砖,若陈放得好,茶砖表面已经呈现黄褐色、棕黄色、红褐色等颜色;而熟茶也大底如此,尤其是当时“发酵不完全”的熟茶,二十多年后,表面呈现褐黄色、红褐色居多。不像一些在2006年以后生产的熟茶,因发酵十分成熟,表面基本是褐色,而发酵过度的话,还会出现黑褐色来。
下关茶砖
可能在90年代同一时期生产的生、熟砖很好辨认,但是存放二十多年,不一定很快认出来。从转化的角度讲,二者经过多年的陈放,都转化得非常适中,综合度较高,不管是从砖茶表面,还是茶汤的汤色上都趋于相近或相似。
只有品饮时才能明显的喝出来,因为熟茶不管再怎么陈放多少年,或多或少都有发酵的渥堆味,还有熟茶特有的性质和口感,这也是为什么生茶再怎么存放也不可能达到的熟茶的原因之一了。
近七八年,甚至近十年生产的熟茶砖同熟茶饼一样,因熟茶技术的完善成熟,已经不存在“发酵不完全”等现象。不仅一眼便能从砖身便能判断出是生熟来,而且从茶汤就能大致判断其年份。但是有的知名厂,因发酵太过,汤色会呈现黑褐色,甚至酱油色,这是最直观的的视觉差别。
而如今,生砖和熟砖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,在技术方面也相对稳定成熟,若单从品饮方面来说,砖茶也不亚于饼茶,只不过集合了众多因素之后,传统消费者更多倾向于饼茶。而从商家角度来讲,在打造系列普洱茶产品中,砖茶一年至多出到几款,甚至只一两款,单款量很大,但总量还是没有饼、沱茶大。不过在普洱茶百年的发展进程中,普洱茶茶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由此历史地位可见一斑,即便到现在,普洱砖茶都是普洱茶中不可或缺的紧压茶品。